目前,內江地區水稻生產由南向北進入分蘗期,受去年冬干、今年春旱等氣候影響,內江水稻栽插嚴重滯后。為擴大水稻生產面積,穩定糧食產量,市農科院組織相關專家,提出了“中稻+再生稻”兩季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望因地制宜,奪取糧食豐收,確保糧食安全。
(一)擇優品種,科學密植
品種是決定兩季稻產量和品質的關鍵。結合內江氣候特征,建議選擇穗粒數160-200粒的中大穗型、抗倒伏力強、全生育期150天以內的雜交中稻品種,如內6優107、內5優907、千香優418、內6優138、內香6優9號、宜香優4245,蓉優2079、宜香357、花香35、旌1優華珍、旌優華珍、瀘優727等,該系列品種兩季稻產量高、品質優,適宜內江地區栽種。為了保證再生稻安全齊穗,播種期應適當提早,地膜水育秧在3月5~10日播種,地膜旱育秧在2月25~28日播種,5葉期以前移栽,適宜密植,每穴雙株,每畝栽1.0萬穴左右。
(二)適期收割,高留稻樁
適期收割是確保再生稻多穗高產的關鍵。頭季稻完熟期是雜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收割頭季稻的適宜時期,休眠芽開始破鞘現青是確定適期收割頭季稻的最好方法,相比以籽粒成熟度確定頭季稻收割期更方便、準確,而且可緩解高溫伏旱對發苗的影響,以實現再生稻多穗高產。在頭季稻收割時,應盡量保護稻樁,留樁高度33~40cm,保留倒2節,確保在9月10日前齊穗開花,結實率穩定在75%以上,同時,清除田間雜草,如遇晴天或高溫收獲頭季稻,應及時用水潑澆稻樁,以防稻樁失水造成再生芽枯死。
(三)藥肥并重,加強管理
做好田間管理是確保高產穩產的關鍵。一是加強水稻紋枯病防治,分兩次,第一次防治適期在頭季稻最高苗期前后,第二次防治適期在孕穗期前后,每次每畝用井崗霉素兩包兌水75公斤噴霧,以上午稻株有露水時施藥為佳。二是施好底肥做好追肥,分三次,頭季稻每畝施純氮7~8公斤作底肥,推薦使用“助懶牌”底肥一道清專用復混肥(25公斤/畝);在頭季稻齊穗期,每畝施尿素10~15公斤,以促進中稻灌漿結實;于頭季稻收割當天或第二天,每畝施尿素5公斤,促進再生稻發苗,提高再生稻千粒重。有條件者可在再生稻齊穗期,每畝用“920”3~4克兌水50公斤噴施,促使再生稻多而整齊,以提高再生稻的有效穗和結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