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科院以“高舉公益性大旗,主動服從和服務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為指導思想,堅持把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樹立“大食物觀”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環保優先、產業協同,為助力內江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一、聚集院?萍假Y源,搭建專家咨詢平臺
引入武漢市農科院、中國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川農大、西南大學等知名專家20余名,組建生態漁業專家團隊,創建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先后邀請15名國內著名專家進站指導、服務20余次,并開展凈水漁業專項指導10余次;對內江12個具有代表性的水庫,開展了水生生物資源調查,初步了解內江水庫生態現狀,為內江大水面生態漁業魚種科學投放提供科學依據。2022年,水產團隊在草魚出血病、包納米蟲病等8項魚病檢測能力方面,通過了全國水生動物防疫系統實驗室檢測能力驗證。
二、聚焦關鍵技術攻關,創新集成新技術新模式
堅持“走上去、走出去”,向上爭取到《基于生態綜合治理模式的水庫水域生態環境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省、市項目4個;圍繞水環境治理、生態養殖、水產魚病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獲專利授權7個!栋诪豸~生態健康養殖技術》2次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制定了《大水面凈水漁業技術規程》1個,集成了《水生態原位生物協同綜合治理技術》1套。目前該新技術新模式已在川渝地區推廣應用,累計治理水域面積3500多畝。
三、聚焦科研市場零距離,拓展成果轉化新路子
堅持科企聯姻,以市場為導向推動科技創新。我院科技人員創辦的浙新農業公司與內江路橋集團合作,成功實現混改,成為國家高新技術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F以公司為主體,建設白烏魚省級原良種場,加強白烏魚資源保護和親本培育,開發出白烏魚系列精深加工產品,助力白烏魚新品種----烏鱧“玉龍一號”全產業鏈發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公司獲專利授權10余項,獲企業標準1項。
下一步,市農科院將繼續圍繞科技助推鄉村振興與農業強省建設,力爭為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一是提升科研基礎能力水平。向上爭取項目,添置設施設備,提升“湖庫污染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科研基礎能力,為大水面生態平衡提供科技支撐。二是開展科技攻關。圍繞水生植物種植模式創新、疾病防控、生物多樣性恢復、魚肉品質分析等開展科技攻關,解決大水面生態漁業關鍵技術問題,提升綜合效益。三是持續開展跟蹤調查。開展月度水質檢測、季度水生生物調查、年度魚類調研,建立數據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漁業經驗。四是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政產學研用”聯合創新,形成魚苗培育體系、水生植物生產體系、生態管理體系,為市場提供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促進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