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科院緊緊圍繞中央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集智聚力破解農業生產科技瓶頸和制度瓶頸,以東興區石子現代農業園區為樣板,“三大舉措”,賦能丘區糧油生產。
一是推廣綠色高效周年生產模式,解農業高效生產技術瓶頸。
今年市農科院在東興區石子鎮現代農業園區建立小麥綠色高效生產基地,示范面積4100畝,推廣自育綠色高產多抗和氮磷高效內麥416小麥新品種,免耕帶旋種肥一體條播新技術,以及全程機械化生產新模式等。新整治撂荒地小麥規模種植效益突顯,目前小麥正值灌漿盛期,5月初陸續成熟,預計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畝增效益可達300元。再接茬夏糧作物,實施稻麥、麥玉、麥豆、小麥高粱等周年機械化生產,周年效益可達500元/畝。丘陵區全程機械化周年生產模式,讓人看到了丘區農業現代化的方向,解決了“誰來種地”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大問題。
二是強化連片農田宜機化整治,走丘區農業發展特色之路。
石子鎮整村連片推進土地宜機化改造,改善了淺丘區雞窩地、巴掌田的現狀,建成地相通、小改大、陡改緩、坡改梯、排灌暢、地肥沃的宜機化農田,棄耕撂荒地得到復墾。企業、專業合作社等主體不斷涌現,農業機械化生產條件日益成熟,實現改造后的農田至少能種植一季糧食作物。種植兩大口糧作物之一的小麥,機械化程度高,田間管理簡單,宜規;a,通過科技示范,得到散戶、規模大戶以及行業部門等多方認可,值得推廣。
三是引導創新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戶享受產業發展紅利。
市農科院專家團隊整合小麥、油菜、水稻、玉米領域專家,背靠高校院所,入駐石子鎮糧油現代農業園專家大院,集成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建立了“科研團隊+龍頭企業、農民專合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多種聯農帶農機制,形成“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傭+社會保障”等多樣化組合模式,推動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戶享受產業發展紅利。